「他(耶穌)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 ——馬太福音十三章 3 節
夏綠蒂(charlotte bronte)著名的古典小說《簡愛》(jane eyre)在結束時,主角之一說了一段讀者都不會陌生的禱告。他說:
「我的主人......」他說:「已預先警告過我,每過一天祂就說得更為明確--『我很快就會再來!』『阿們,來罷,主耶穌,』我更熱切地響應著。」
這是古典文學--小說、戲劇或詩歌--裏千萬個直接或間接使用聖經的例子之一。(《簡愛》的電影版本裏把這一段禱告刪去,但這並不意外,不是嗎?)
在聖經裏我們讀到一些重要的故事,從該隱和亞伯到挪亞方舟,從大衛和歌利亞到主耶穌基督熟情的受難和復活。除了這些活生生的真實故事以外,耶穌基督說了許多比喻--屬靈故事。借著這些比喻他向大眾表達了神的真理。聖經包含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
幾個世紀以來,西方文學從聖經裏接受了豐富的遺產。其它的書能像聖經一樣更影響文學嗎?教授兼作家葛雷司比(terry glaspey)在他《基督教經典之作》(great books of christian tradition)一書中說:
我們文化裏偉大的文學著作充滿了聖經的使用和暗示。如同一位偉大的論家所說的,如果你不熟悉聖經和莎士比亞的話,你便不能欣賞我們文化裏最偉大的作品。聖經的思想、觀念、人物和用語是文學界裏通行的「貨幣」。
然而現在是一個蔑視基督教的時代,這是一個多麼重要的課題啊!關於這個課題,我們整整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對基督教的攻擊,以及你必須知道的反擊之道》(the gates of hell shall not prevail: the attack on christianity and what you should know to combat it)。因為今日對基督教信仰敵視的態度,有些人把基督徒視為「反文化的」。然而,葛雷司比指出:「若將喜愛巴哈、杜斯妥也夫斯基、林布蘭、齊克果、魯奧(rouault)、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多恩(donne)、韓德爾、但丁和巴斯卡的人譏之為膚淺、沒有成就和缺乏創造動力,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事實上你幾乎無法在談論偉大古典文學時不觸及聖經。從但丁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從本仁約翰到魯益師,聖經的影響觸目皆是。在文學的發展裏,有些甚且可以直接溯源自聖經。
聖經六十六卷書中並沒有錯失對人性的檢證。這一口充滿著人類經驗豐盛的水井滋潤了所有偉大的作家。在艾略特「宗教和文學」的論文裏,他寫道:「聖經之所以影響英國文學如此深遠,其原因並不只在於聖經木身是一個文學作品,更在於聖經是記錄神的話語。」如果沒有聖經,西方文學的風華自然就無法同日而語。
本章我們將提出五位深受聖經影響的西方偉大作家。他們分別是但丁、莎士比亞、米爾頓、本仁約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此外,我們也會對其它作家,如斯威福特(swift)、狄更斯,和魯益師作一番簡介,並闡明聖經對他們的影響力。
〖 聖經和但丁 〗
但丁(1265-1321)寫了古典名作《神曲》(the divine comedy)。出生于意大利弗羅倫斯的但丁是舉世公認為影響世界最為深遠的詩人。他一生都住在弗羅倫斯,直到被人咬定他挪用公款而流落他。根據希金斯(david higgins)認為,這項控訴是「但丁政敵的一場勝局」。流亡期間但丁完成了這部巨著。根據耶魯教授布魯姆(harold bloom)的研究,「除了莎士比亞之外,一般咸信但丁沒有對手。」
如同本仁約翰在《天路歷程》中所寫的一樣,《神曲》敍述了但丁個人的心路歷程。懷特腓爾德(john humphrey whitfied)在他的《意大利文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italian literature)中寫道:「它是一個人在一個非人性的世界裏所走過的歷程。」這首成於 1307 到 1321 年的長詩領著讀者走過地獄、苦難以及天堂。因此,這首詩包括了三個頌歌:地獄、苦難和天堂。在但丁之前沒有人像他這樣寫詩。《基督教幻想曲:從公元 1200 年到現代》(christianity fantasy: from 1200 to the present)一書作者曼諾夫(colin manlove)指出:「但丁是第一個使用這個方式在基督教世界冒險的人,這不免有些奇特。」然後,他補充:「在但丁之前已經出現了許多有關地獄、苦難和天堂的傳奇歷險,但是......沒有一個像但丁這樣將此處理得那麼完整和纖細。」令人詫異的是 ,它不只是一首偉大的詩篇而已,意大利文學學者威爾金斯(ernest wilkins)說道:「神曲是一篇最偉大的詩,然而做為一首詩僅是它的第二個重點;身為救恩的工具才是第一重點。」
羅馬的偉大古典作品亦影響了但丁。舉例而言,維吉爾(virgil)是但丁人生旅途的導師。然而更重要的是聖經影響著《神曲》。牛津的摩爾(edward moore)寫道,但丁摘錄拉丁版聖經高達五百次之多。摩爾還說:
但丁的語言是聖經的用語。他對聖經的尊崇是不言自喻的。他筆下直接,或是經過他獨特隱喻式詮釋和應用過程所昇華而被確信的經文,都是明證。
神曲裏還有多處凸顯了聖經的世界觀。例如針對世俗本質和繁華有如過往雲煙一事,但丁寫道:「世俗的名聲如噪音,不過是一陣風,起自八方,不斷轉化它的名稱,再從別處吹起。」世俗的名聲並沒有永恆的價值:永恆的價值和永恆的靈魂有關。如同耶穌說過:「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可八 36)
神曲反映出但丁所相信的真理,然而他卻無意讓其作品搶走聖經的光彩。曼拉夫告訴我們:「他一面維護,並也部份相信神曲是神賜予他的真理圖像。即便如此,除了死亡之外,他並不打算用他筆下的幻像世界取代聖經的絕對性。」換言之,雖然他受了啟示著寫成書,然而這份啟示仍然無法和神所直接啟示的聖經可以比擬(提後三 16)。
神曲反復地強調人需要選擇正確的路,也就是選擇神的旨意,而非自己的心意:也就是選擇天堂,而非地獄。詩中但丁的開場白是:
人生路上我們必須走著,
我卻眛于一片大森林之黑暗,
知道已然迷途於道中。
寫了幾行之後,他繼續著墨道:
我不知道如何抵達此境,
一路之上我昏昏欲眠,
因此落入歧路。
活在世界上我們有一些重要的選擇。我們若不是轉向神,追尋祂所指示的道路,就是偏離祂的旨意--直奔我們原本的地獄終結站。紐曼(francis newman)相信這個選擇,一如但丁在他地獄篇裏所陳述的。他說:「在地獄篇裏,但丁使用鮮活的景象呈現這項事實:罪人咒詛他們自己活在一個他們原本可以勝過的物質世界裏。」
但丁用文學處理地獄,讀者看到了地獄篇裏一項著名的標記:「闖入者,放下你一切的盼望。」地獄的火坑裏有兩種永遠為撒但吞噬的人--猶大和布魯圖(brutus)。他們兩人分別出賣耶穌和凱撒(julius caesar,)。一個插科打諢的人指著地獄的深淵,只見猶大、布魯圖和撒但三人的光景並非徜徉在地中海的小島上,而是身處 「在吞滅人的深淵」。我們所做的選擇會帶來永恆的結局。
下一站是靈魂等待救贖的地方。然而,他的罪必須先透過禱告,以及在對所愛的人所做的善事裏得到潔淨。當然在改革宗裏並沒有這個叫做苦難的地方,因為耶穌已經一次為眾人的罪獻上了自己(來九 28)。他對向他悔改並且相信他的那位盜賊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廿三 43)
雖然整個天國之旅是個感人至上的經驗,但第三幕屬靈的冒險卻是最精彩的。但丁在天堂篇裏開宗明義地說:
轉動萬物者的榮耀穿越宇宙大地,
並且它在某一處閃耀著,
卻在某一處黯淡。
隨後但丁寫道:
有一種語言適合給你的心靈,
因為心靈只能從它所能感應的
事務中學習,它更適合有學問的人。
職是之故,聖經屈尊降卑以符合
你的心智,並且它乃是神的手和腳。
他要告訴我們的是,神用我們能懂得的方式向我們溝通。
整首詩最顯著之處是在最後一段,他看到一道「簡單的光芒」:
在那道光芒裏,人的目光不可能離開它,
而去就別的東西。
至此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景象,
……一道閃光把我的心懾住,
我心嚮往之。
此時一切的幻想無能為力;
我的渴求和意志
彷佛如出一轍的火輪。
被轉動日月星辰的愛所驅。
但丁之所以無法形容他在天上所看到的一切,乃是由於它的偉大性使然。我們可以在聖經裏閱讀到弦外之音:「從古以來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在你以外有什麼神為等候祂的人行事。」(賽六十四 4)當然在我們的經驗裏,我們也常常淹沒在無以名之的情況下,試著拿它們和在天上的神來作比較。賈拉格(susan gallagher)和倫丁(roger lundin)在他們合著的《信心眼睛之下的文學》(litera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faith)一書中闡述道:「天上世界之美是如此地令人浩歎,詩人但丁甚至無法用語言描述。神和他的創造比詩人所創造的還要富麗堂皇,也比任何他所能想像的還要震撼人心。」他們在結語中說:「在但丁的世界裏,設若詩人有任何的差錯,那是因為他的筆下不及他所想描寫的榮耀。」
曼拉夫說得好:「但丁的旅程顯示了宇宙豐富的和諧性,那是人除了他的罪性和肉體之外所嚮往的家。」
魯益師曾經說過:「但丁是一位蒙福出眾的詩人。他沒有對手,其它詩人均望塵莫及。」魯益師又說:「大體而言,我認為但丁的詩是我所讀過之中最偉大的。」
〖 聖經和吟游詩人:莎士比亞 〗
在英語的文學世界裏,莎士比亞(1564-1616)是佼佼者,無人可敵。歷代以來的讀者無不受莎翁筆下的善惡所感動。學者觀察到在他的文學裏,大約有八千個聖經的出處:若是沒有聖經,他的作品還會是那麼樣的偉大嗎?
莎翁的生辰無人知曉,但他「可能是在 1564 年四月 26 日受洗日之前數日」誕生在史特拉佛德。(數世紀以來教會保存著人類受洗的精確記錄,鹹信是芸芸眾生出生日期的可靠參考。)在莎翁五十二個歲月的生涯裏,他創作了卅七出戲(喜劇、歷史劇、悲劇)、六首詩,外加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數以百萬的人看過他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othello)、麥克白和威尼斯商人。
芝加哥大學已故教授布魯姆(allan bloom)在談到莎翁的時候說:「我們有一堆基本的人類問題。我認為莎翁企圖把它們挖掘出來。我也相信那些瞭解他所有戲劇的人可以看出,人生所有重要選擇的結局,並且完全明白各式各樣良善靈魂的特質。」這份分析低估了莎翁筆下的人類景況。莎翁普遍的觀點來自其普遍的參考:聖經。任何具有粗略聖經知識的人,都會在讀他的喜劇、歷史劇、悲劇、詩和十四行詩時,強烈地發覺他引述了數百次的聖經。英文系教授米耳瓦德(peter milward)宣稱:「聖經裏幾乎沒有一卷書不被莎翁在戲劇裏用上一個字,或者一句話的。」亞利山大(peter alexander)在《莎士比亞生活和藝術》(shakespeare's life and art)一書的結尾處說道:「無庸置疑地,他嫺熟改革宗所通行的聖經譯本。他並且獨鍾聖公會祈禱書。」
在莎翁那個時代,英國有十一種聖經譯本。學者們都同意,要想知道那一種版本是莎翁的最愛,其實是很困難的。英國文學系教授莎英(naseeb shaheen)說:「莎翁大量的使用聖經,其所使用的版本已不可考。」他把這個現象歸結為:「都鐸王朝的聖經譯本彼此相距不大,其中的差異看不太出來。」但是經過小心翼翼、逐行地比對莎翁作品和聖經譯本之後,米耳瓦德和莎英兩個人下結論說,莎翁用得最多的是日內瓦版本。我發現有趣的是,伊莉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曾下令禁止日內瓦聖經之流傳。雖然詹姆士一世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翻譯《欽定本聖經》,但是他個人卻厭惡基督教。歷史家沃爾夫(dr.charles hull wolfe)解釋了這個矛盾點:欽定本乃是為了對抗日內瓦版本。
除了日內瓦版本之外,米耳瓦德相信主教版本(bishops')和萊姆版本(rheims)也影響著莎翁。在他的喜劇裏,莎英判斷他「引用詩篇基於其它之書卷,而且當他抄錄詩篇某一詩句的時候,他用的是詩篇集(psalter),而非日內瓦版本。」可以說,莎翁引用的聖經不下三、四種之多。
莎翁不是漫不經心地引用聖經:他的戲劇經常充斥著聖經的主旨。雖然我們對莎翁的教育知之不詳,但有些作者感覺到聖經對他發展階段具有影響。在探究他的教育背景時,愛德華(philip edward)判斷(日內瓦版本,或主教版本)「聖經是莎士比亞英文教育的底於」。因此聖經不僅在他的戲劇裏扮演重要角色,在他的教育裏也是重要的。
聖經的故事中影響莎翁最钜的是該隱和亞伯的事蹟。在哈姆雷特中,主角的父親被他的親兄弟克羅底亞斯所弒,而米耳瓦德將此事和「該隱殺亞伯」的故事相比。在另外兩出悲劇麥克白和李爾王裏,米耳瓦德評論說,在莎翁歷史劇的開端之處「有一個線索引出這些悲劇,而在麥克白和李爾王兩戲裏達到高潮......顯而易見地這是聖經的聲音。首先,這裏有隨著該隱殺害兄弟亞伯而來的一連串重要系列。這個故事出於創世記第四章。」旬堡爾(s. s. schoenbaum)寫道,「該隱的故事」對莎翁之影響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他在他的作品裏提到了至少廿五次之多。
哈姆雷特裏有兩個著名的出處可以說明莎翁作品和聖經的相似之處。在第一幕的第三場裏,波羅尼亞斯對他的兒子說了這段名聞遐邇的句子:
最要緊的乃是:忠於自己,
日夜記住這句話,
別人就不能欺騙你。
米耳瓦德在逐行對照之後,解釋說莎翁的句子「忠於自己」和《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卅七章 13 節:「徵詢你良知之心,因沒有人會比你的心更加忠實於你。」便西拉智訓是聖經旁經之一,相對於舊約而言,它的份量少了許多,卻被羅馬天主教視為也是神的話語。(新教徒卻不同意這個看法。)對莎翁而言,這句話是和神聖經典互相呼應的。
另外一個出於哈姆雷特著名的句子是哈姆雷特在第三幕第一場的演說:
是或不是,此乃關鍵。
如同上述,米耳瓦德相信哈姆雷特的獨白深深地源于約伯記,就其深層的觀點而言,哈姆雷特的問題正與約伯的問題不謀而合。」
亞利山大在寫有關理查二世時,他說:「從聖經的暗示裏,我們明白莎翁的心裏充滿了仁愛和慈悲的問題。和宗教一樣,這個問題以及其處理的方式也是文學的中心思想。」在亨利六世的第三部份裏,亨利王的兒子理查說道:
不,神不許我希望他們悲慘。
他們乃是神所配的。
悲慘啊!一旦剪斷他們共負的軛梁。
這些話出自耶穌有關婚姻的談話:「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太十九 6)
《以牙還牙》(measure for measure)是莎翁的喜劇之一。我們可以發現「劇名乃出自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 2 節所說的話,『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莎英解釋,在莎翁的時代「以牙還牙」是一句流行的成語。弗雷澤(russell fraser)在《莎士比亞的晚年》(shakespeare: the later year)一書中提到「如你所願」(as you like it)時說:「聖經這一部永遠啟蒙的書可以說明這一出戲,並且給了莎翁一個世界的立足點。」
這裏幾乎有數百個例子來說明莎翁如何引用聖經,以及聖經如何地影響著他。好多書是以全本的篇幅在講論這個主題;在此我引用幾個例子。米耳瓦德說:「可以說的是,莎翁的人生觀簡直就是聖經的人生觀,他用新約裏基督的教導來補足舊約的不足。」
悲哀的是,莎翁在美國的教育界裏日漸沒落了。「國家校友論壇」(national alumni forum)報導:
根據國家校友論壇的調查,六十七所大學中有三分之二的學校把莎翁和其它偉大的作家摒除在英文必修課程之外。這份調查的主要對象是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所評比的前五十所大學和其它學校,以做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