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网络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萃 > 八卦杂谈 > 内容

人工智能,“入侵”大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3-3-18 18:40:20
2023年3月3日,麦可思《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2)》正式发布。报告聚焦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的重大变化趋势,以及全球大学的办学实践。从真实的数据、实例出发,归纳趋势,展现案例,总结经验,旨在为中国高校带来启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新挑战。
以下全文摘自《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2)》:

3月16日下午,百度“文心一言”正式发布,3月15日,Open-AI公布其大型语言模型的最新版本——GPT-4。近期,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全球轰动。能写故事、编新闻、敲代码的ChatGPT让世界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可能。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高等教育方面,人工智能也在不断“入侵”大学。为了迅速跟上这轮变革步伐,世界各国的高校也加强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研究报告指出,大学增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同时,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教职工数量也相应增加。

中国自2017年开始相继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策略,以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总体实力的提升。在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指引下,自2018年以来,众多高校纷纷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显示出在国家战略布局和政策指导下,高校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培养的踊跃性和决心。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相关技术也更多地应用于高校工作的多个场景,高等教育的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

专业、课程增长迅猛

教、学需求两旺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2022年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美国每5个计算机科学博士中就有1个专攻人工智能,是过去十年最具吸引力的专业之一。人工智能到底有多火?该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1年度人工智能指数报告》的一些数据,或可让我们对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教育,特别是对北美、欧盟地区的人工智能教育情况有所了解。

报告指出,全球18所大学反馈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课程明显增加,同时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教职工数量也相应增多。

调查结果表明,从2016至2020年的四个学年,18所大学在教学生建立或部署实用人工智能模型所需技能的本科课程数量上翻倍(增加了103%),从2016—2017学年的102门增加至2019—2020学年的207门。学习人数方面,注册或尝试注册人工智能入门课程和机器学习入门课程的本科生人数增加了近60%。另外,教授学生建立或部署实用人工智能模型所需技能的研究生课程增加了42%,从2016—2017学年的151门课程增加到了2019—2020学年的214门课程。

报告同时指出,由于课程数量的增加,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终身教职人数显著增长。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的教师人数增长了59%,从2016—2017学年的105人增长至2019—2020学年的167人。

人工智能,“入侵”大学!

中国高校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方面同样热情高涨。

据统计,2018—2021年共有44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是新增第二多的专业。从高校2019—2021年增列的博士学位点统计来看,人工智能依然是增设热点,以10个之多位列增设博士学位点的第二名。而位列第一的电子信息也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或学位点的迅猛增长,是对该类专业人才旺盛的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2022年百度热搜发布的“2022高考大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三度蝉联热度增幅最高专业,同比增长了54%。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在未来数年依然将保持增长态势。

人工智能,“入侵”大学!

人工智能+高校的深度融合

与人工智能专业或学位点设置同步增长的是高校工作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XX专业的学费是多少?”“学校的交通如何?”……这些招生咨询中的高频次问题,是招生机器人最擅长回答的问题。只要准新生和家长所提问题能跟机器人数据库存储的问题匹配上,即可马上获得官方回复。

率先使用这些聊天机器人的佐治亚州立大学表示,该校自2016年推出的名为Pounce的聊天机器人,已经为潜在新生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回复,并有效地提高了新生的报到率。

人工智能为招生官减少了成本巨大且耗时较多的各种咨询电话工作量,但这并不是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全部应用。长期以来,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人工智能一直在悄悄地融入高等教育,这种需求因新冠疫情的流行而加剧。

现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如上文提到的聊天机器人可用于各类高校咨询工作,或者用以检测剽窃情况、检查拼写和语法等,而拥有更强大功能的人工智能工具则用来回答学术问题,进行作业评分、课程介绍甚至教学。

最新的人工智能工具甚至可以用来评估和记录学校申请人的个性特征、感知其申请动机,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使用这些工具来帮助其作出录取与否、是否提供经济援助等决定。

佐治亚理工学院电脑科学教授阿肖克·戈埃尔创造了一个名为吉尔·沃特森的人工智能助教,这位“助教”可帮教授处理日常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正确的文件格式、数据使用规范,以及教职员的日程安排等。英国的斯塔福德郡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名叫Beacon的人工智能私人教师(实际上是一款手机应用),主要负责推荐阅读资源,帮助学生与导师建立联系等。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担任人工智能助教角色、名为Genie的应用程序功能更强大,可以知道提问的学生是否阅读过指定的在线课程材料,可以定位学生的位置、监测学生的活动,以确定他们是否访问过图书馆,或者告诉他们在餐厅待得时间过长,并提醒他们继续努力。

新冠疫情的流行加速了大学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因为在线课程规模太大,教师无法很好地进行管理,许多大学越来越多地使用人工智能来给学生评分。例如南新罕布什尔大学,该校研发部门执行主任法比·加涅表示,学校一直在尝试使用人工智能监视学生的语音、动作等,或者学生对视频课程的反应速度,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对学生进行评分。

教育界热议

人工智能发展与争议并存

2022年底,OpenAI研发的ChatGPT一经发布即引起全球轰动,甚至深刻影响了教育界、学术界。ChatGPT是一款对话式AI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自动生成回复内容。通过该模型,可以实现故事创作、新闻撰写、客观问题回复、代码编写和查找等事项。

“ChatGPT的出现实现了所谓的‘智慧涌现’,这是人类群体智慧的胜利。”这是OneFlow深度学习框架创始人袁进辉在深度测试了ChatGPT之后发出的感慨。ChatGPT在中国教育界同样引发热议,有学者甚至发出“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传统教育将被颠覆”“教育业迎战GPT”的感叹。

然而,其引发的争议也与感叹声并存。在线教育机构Study.com的调查显示,尽管ChatGPT才诞生两个月,已经有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了,并也因此引发教育界、学术界对学术诚信的讨论。来自纽约大学等许多大学的教“授以及学者纷纷发出警告,称“AI会让学生大脑萎缩,要像避瘟神一样躲开ChatGPT!”

纽约教育局甚至直接颁布禁令,禁止所有部门设备、网络访问ChatGPT。纽约市教育部副新闻秘书珍娜·莱尔在一份声明中称,ChatGPT无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澳大利亚、印度、英国的多所大学也限制学生使用ChatGPT,尤其是在校园内以及考试期间。

在中国香港,香港大学明确表示全校禁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并将违者被视为抄袭之后,香港科技大学的一门课程却鼓励学生在期中报告中使用ChatGPT,并承诺给予额外加分。该课程的负责人,科大副教授兼高级顾问(创业)黄岳永认为,ChatGPT 将对未来的学习方式产生深远和不可逆转的影响,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创造力,并呼吁教育界尽快实践其应用和讨论其影响。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争议和质疑从未休止。一些研究声称,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出错,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像是一场“赌博”。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团队做了试验,试验中他们创建了一篇包含人工智能论文读者搜索使用的所有关键信息但毫无意义的文章,AI竟然评了高分。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计算机科学研究生项目曾构建并使用了名为GRADE的人工智能评估系统。据介绍,GRADE会根据审查委员会录取的可能性审查申请并进行评分,且成功地将审查时间缩短了74%。但该大学2020年还是放弃了GRADE,因为学校认为它在评分过程中存在重复、肤浅、偏见的风险——给一些申请者评高分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好,而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像过去通过的申请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但同时由于其设计依托于人,人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价值判断,使用其进行评判时难免落入“延续偏见”的坑。因此,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高校管理时需要保持理性,特别是重要决策时,不能对其过度依赖。

并且,无界限地使用人工智能或触及伦理道德、隐私等问题,这也促使相关课题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建设的重点改进方向。《2022年度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自2014年以来,关于人工智能公平性和透明度的研究呈爆炸式增长,在伦理相关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增加了5倍。而这也是高校在进行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时需重点关注的方面。

结语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曾通过23个指标对全球29个国家的人工智能活力进行比较。在2021年的该项排名中,中国被列为全球“人工智能活力”排名第2的国家。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汽车、运输和物流,制造业,企业软件,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将是被人工智能重点影响的领域。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青年人才数量众多的显著优势,加之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扶持,中国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此方面,中国高校大有可为。

来源:麦可思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遇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This platform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In case of copyright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at the first time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ated content immediately.

  • 上一篇:“甲流”与感冒、新冠病毒感染区别及预防
  • 下一篇:“莎翁”不被遗忘的理由是什么?
  •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大名: (*缺省将显示IP)
    内容: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手机端首页 | PC端

    © by Edward Web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