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网络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萃 > 八卦杂谈 > 内容

中央大學史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4-11 22:40:22
--> 第一編 大陸時期(1902-1949)
--> 第二編 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1958-1979)
--> 第三編 發展茁壯的中央大學(1979-1998)

--> 中大沿革示意圖

第一編 大陸時期 (1902-1949) [^]
--> 第一章 師範學校時期(1902-1923)
--> 第二章 國立東南大學時期(1921-1927)
--> 第三章 國立中央大學時期(1927-1949)
第一章 師範學校時期 (1902-1923) [+] [^]
第一節 三江師範學堂 (1902-1905) [+]
第二節 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05-1911) [+]
第三節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1923) [+]
第二章 國立東南大學時期(1921-1927) [+] [^]
第一節 東南大學的肇建 [+]
第二節 東南大學的學制與校務管理 [+]
第三節 東南大學的學風 [+]
第三章 國立中央大學時期(1927-1949) [+] [^]
第一節 中央大學的蘊釀與創立(1927-1928) [+]
第二節 早年的中央大學(1928-1937) [+]
第三節 抗戰時期的中央大學(1937-1945) [+]

第四節 民國三十年代中後期的中央大學(1946-1949) [+]


第二編 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1958-1979) [^]
--> 第一章 兩岸分治後的各自發展
--> 第二章 中大在苗栗復校(1958-1968)
--> 第三章 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時期(1968-1979)
第一章 兩岸分治後的各自發展 [+] [^]
第一節 大陸地區 [+]
第二節 台灣地區 [+]
第二章 中大在苗栗復校(1958-1968) [+] [^]
第一節 設校苗栗 [+]
第二節 校務發展 [+]
第三節 遷校計畫 [+]
第三章 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時期(1968-1979) [+] [^]
第一節 遷校中壢 [+]
第二節 校務發展 [+]

第三節 邁向綜合大學 [+]


第三編 發展茁壯的中央大學(1979-1998) [^]
--> 第一章 李新民校長時期(1979-1982)
--> 第二章 余傳韜校長時期(1982-1990)
--> 第三章 劉兆漢校長時期(1990-2003)
第一章 李新民校長時期(1979-1982) [+] [^]
第一節 恢復「國立中央大學」校名及校務發展 [+]

第二節 教學與研究 [+]

第二章 余傳韜校長時期(1982-1990) [+] [^]
第一節 以研究所為重心的校務發展 [+]

第二節 教學與研究 [+]

第三節 校長辦學理念與校園民主 [+]
第三章 劉兆漢校長時期(1990-2003) [+] [^]
第一節 校務發展 [+]

第二節 教學與研究 [+]

第三節 校長辦學理念與校園民主 [+]

西元 月/日 大事紀要
1914 8/30 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就前兩江師範學堂,察勘校舍,籌備開校。
1915 1/17 江謙校長就職,並聘郭秉文先生為教務主任,陳容為學監,同時聘袁希濤、沈 思孚、黃炎裴為南高師評議員。
8/1 南高師舉行入學測試,先招國文、理化兩部份各一級,國文專修科一班,錄取 學生126人。
9/11 南高師舉行開學式,正式成立。
1916 設立我國最早的體育專修科。
1917 2 成立附屬小學
9 成立附屬中學。
1918 3 江謙校長因病請假,請郭秉文先生代理校長職務。
1919 江謙校長辭職,由郭秉文先生繼任校長。
1920 南高師科系組建工作大體確立,全校共設八個科,文理科中並已設八個系。
4/9 南高師校務會議,決定籌備國立大學,由郭秉文、江謙、蔡元培、袁希濤等聯 銜向教育部正式陳情。
南高師暑期學校招收了五十名女生,在中國教育沿革史上從無先例,實行高等 學府男女合校制。此一革命性創舉引起江蘇大老、南通狀元張謇和南高師首任 校長江謙的激烈反對,掀起東南教育界軒然大波,經郭秉文先生奔走說項,愷 切陳詞,風波方告平息。
南高師開辦暑期學校,開全國暑期學校之先河。
9 校務會議通過『改良課程案』,實行選課制。
11 北京政府國務會議通過南高師籌備國立大學,並命名為國立東南大學。
12/6 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1921 3 北京政府教育部聘張謇、蔡元培、王正廷、袁希濤、黃炎培、蔣夢麟、郭秉文 等十五人為國立東南大學校董,並派教育部司長任鴻雋為校董會部派代表。
6/6 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在上海招開籌備大會,討論董事會章程,通過大學組織大 綱,編制預算並一致推薦郭秉文為校長。此後,學校將這一天定為東大的校慶 日。
7 教育部核准國立東南大學組織大綱。
8 東大預科,南高本科同時招生。
9 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成立,郭秉文先生為校長,兼長南高。成立之初,全校共設 五科三十系。
9/23 郭秉文校長和暨南學校校長柯成懋會同呈請教育部核准,由國立東南大學和暨 南學校合設上海商科大學。
江蘇都軍齊燮元以父齊孟芳壽儀十五萬元,捐贈東大建造圖書館。
1922 1/4 圖書館、體育館、附中二院立礎。
1 東大教授出版《學衡》雜誌。
1923 1 評議會教授會聯席會議,決定將南高師停辦合併於東南大學。
12/11 口字房大火,圖書、儀器、學術收藏及論文付之一炬。
圖書館落成。
1924 科學館破土動工。
工科停辦。
1925 1/6 北京政府教育部因政爭因素,將郭秉文校長罷免,遺缺以胡敦復擔任,引發 東大異常風波。
2 學生集體宣言反對免職郭秉文校長,校董聯席會議決定否認教育部違章命令 ,請郭秉文先生照舊任職,現時請郭赴洋考察教育,東大與上海商科合組校 務維持會維持校務。擁胡派人士胡剛復等另組校務改進會,發行《新東南》 旬刊。然郭秉文先生決心引退,去美任芝加哥大學講座。
3/7 北京政府下令東南大學校董會停止行使職權,另行成立評議會主持校務,命 新校長胡敦復於三月九日就職,但未能接事,由蔣維喬先生代理校務。
1927 1~4 國民革命軍北伐,局勢動亂,東大陷於停學狀態。
6/9 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頒布『大學區制』,先再江、浙兩省試行。中央明 令將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工業專門學校、江 法政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 校等九校,合併改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並由張乃燕先生擔任校長。不久後 ,學校及以這一天為第四中山大學暨第四中山大學區成立紀念日。
10/7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正式成立。
自第四中山大學起,將稱各個不同學術領域的『科』,改稱為『學院』。全 校共設九個學院三十六科系。
科學館落成。
1928 2/29 中央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稱為江蘇大學,全校學生反對,請願改為國立南 京大學。
5 行政院決議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
8 國立中央大學進行院系調整,改設文、理、法、教、農、工、商、醫等八個 學院,成為當時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0/23 大學院改為教育部。
1929 7 中大校長張乃燕解除大學區南京中學校長沈履職務,改由原南京女子中學校 長饒用談繼任,引起南京中學學生不滿,向教育部請願,並反對大學區制。 造成中央大學區中學校長更易風波。
9/1 教育部取消江蘇省大學區制。中央大學區停止實行。
大禮堂奠基興建。
中大因長期以來的經費問題,導致一聯串學生向教育部要求維持經費, 以及教授、職員索薪事件。
1930 3/28 大禮堂動工興建,後因經費困難而停工。
10/21 張乃燕校長辭職。
12/20 朱家驊先生正式接掌校務
1931 朱家驊先生將大禮堂改以國民會議名義繼續完工。
4 大禮堂竣工
5/5 國民會議於大禮堂開幕,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為此次會議中通過。
9 九一八事變,各地發生學潮,中大學生組織抗日救國會。
10 中大經費再次出現重大困難,學生自治會派代表至教育部請願。
12 朱家驊校長請辭,校務暫由法學院院長劉光華代理
1932 1 江蘇省政府通過提議,停付中大協助經費。
國民政府先後任命桂崇基、任鴻雋為中大校長,均未能接事。
6 劉光華先生辭代理校務職。中大教授、學生因經費與校長問題,赴行政院請願。
6/28 行政院決定由段錫朋暫代中大校長。
6/29 段錫朋赴中大視事,遭部分學生毆打,並倒毀汽車。學生部聽勸告,教授決議 全體總罷教。
6/30 行政院開會議決定下令解散中央大學。
7/1 公佈解散中大令,由教育部代校長段錫朋執行。
7 教育部派員接收中央大學,教員解聘,學生聽後甄別,中大學生、畢業校友紛 紛展開護校行動,其他各校亦深表關切。
7/6 行政院成立中大整理委員會,負責善後工作,蔡元培為委員長,李四光副之, 顧孟餘,羅家倫等人為委員。
7/12 行政院通過中大整理委員會呈送整理中大九案。中大商學院改為國立上海商學 院。醫學院改為上海醫學院,中大實設六個學院。
7/20 段錫朋正式請辭校長職務。
8/26 羅家倫先生接掌中大。
9 中大舉行甄別學生考試。
10 中大重新開學授課。
10/11 羅家倫校長在就職後第一次全校集會中,發表『中央大學之使命』演說,宣布 治校方略,提出以『誠樸雄偉』的學風,來作為中大的理想。『誠樸』從此成 為中大的校訓。
1932 1 『建立中大新校祉』的提案在國民黨中央全會通過。
羅家倫校長電邀羅榮安回國自中大創半自動工程研究班。後改為機械特別研究 班。為中國自己培養的最早一批航空工業專門人才。
1935 5 中大在南京四牌樓設立醫學院。至此,中大共設七個學院四十科系。
6 奉命開辦牙醫學校,附設於中大醫院。
1936 5 石子崗的新校祉開始動工,後因蘆溝橋事變爆發而未能完成。
7/7 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大積極籌備遷校事宜。
8~9 日機數度轟炸中大。
8 羅佳輪校長決定將校本部遷往重慶,醫學院遷於成都。實驗中學遺至貴陽。
8 舉行第一次全國大學聯招,中大與武漢,浙江兩大學同組聯合招生。
10 中大西遷重慶。
11 中大在重慶開學復課。
1938 7 中央大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全校共計七個學院,一個研究院,五十六個系科, 九個研究部,學科設置為全國高校之首。
中央大學實驗中學輾轉遷至貴陽復校。
1941 6 羅加倫校長辭職,教育部改派顧孟餘先生繼任。
1943 2 顧孟餘校長辭職,教育部派吳南軒接任。中大師生一致挽留顧校長,步行赴重 慶向國民政府請願。旋政府發表由最高領袖蔣中正先生兼任校長,並由朱經農 先生為教育長。全校師生均表熱烈歡迎。
3/4 蔣中正蒞中大視事。
3/7 蔣中正以校長身份對全校員工、學生訓話。
1944 7 蔣中正先生辭兼校長職務,並允擔任本校永久名譽校長,由顧毓琇先生接任校 長。
1945 8 顧毓琇校長辭職,教育部改派吳有訓先生為校長。
8 日本投降,抗戰勝利,中大開始籌備復員。
1946 1 南京中大學生改編入臨大補習班,因學籍問題,群毆班主任,為戰後第一次重 大學潮。
3 教育復員會議將中大列為復員順位第一位。
5 中央大學復員南京。
11 中央大學在南京復校開課。 復員南京之際,為中央大學規模最盛時期,全校共有七個學院,四十二個科系 ,二十二個研究所。規模宏偉,教職員、學生人數眾多,在全國高教學府中, 居領先地位。
1947 5 中大學生發起『五二零運動』,反飢餓、反內戰,震驚全國,獲各地大學學生 之響應,發生一連串學潮。
1948 7 吳有訓校長辭職,由周鴻經先生繼任校長。
12 徐蚌戰爭惡化,大局益形動盪,許多教授主張遷校, 周鴻經校長請示教育部,並無得到答覆。
1949 1/23 校務會議決定以不遷校為原則,另組織應變委員會,周鴻經校長派員先赴福州 與台灣接洽遷校事宜。因時局直轉急下,遷校計劃無法實現。
4 南京為中國共產黨接管,國民政府遷台,原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
1956 1/12 中央大學校友會第十次常務幹事會決議申請母校在台復校,展開復校工作。
4 校友會代表分赴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投遞『國立中央大學校友會請求復校 文』。
行政院、教育部先後覆函:中央財力有限,目前無法復校。
1958 3/26 適逢國際地球物理年,校友會代表前往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面遞『再請復 校呈文』。
7/3 行政院會原則上通過中央大學復校案。
11 校友會接受苗栗人士贈地,作為復校校址。
1960 獲教育部編列預算,苗栗政壇人士並組成『國立中央大學在苗復校促進委員會 』。
1962 5 教育部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由教育部長梅貽琦 先生兼任主任委員,復改由黃季陸、徐柏園相繼擔任主任委員。
6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苗栗二瓶山破土興工,經費係由校友會募資新 台幣貳百三十萬元。
7 奉教育部成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聘戴運軌先生為所長,這不但是 本校第一個成立的研究所,也是國內第一個地球物理研究所。
10/1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開學,第一年站假國立台灣大學物理館上課。
1963 3 苗栗新建大樓竣工。
9 宿舍工程完成。
9/15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遷駐苗栗。
1966 獲准進行遷校中壢計劃。
1967 6 奉准遷校桃園縣中壢市,並徵購土地五十甲。
1968 5/8 奉准設立大學部物理學及大氣物理學兩系,校名暫稱『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改隸於院。戴運軌先生改任院長。
第一年暫假省立中壢中學上課,研究所仍暫留苗栗。
9/29 校友會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建校促進委員會』,協助進行建校工作。
12/7 中壢新校舍首期工程科學大樓及秉文堂興工。
1969 中壢新校舍首期及二期竣工。完成遷校工作
9 奉准增設數學、化學工程學、中國文學三系。
『中央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成立。
1970 5 選舉第一屆學生活動中心總幹事,並舉辦第一次全校辯論比賽。
6 舉行第一屆全校運動會。
6/7 代表中央大學之刊物《中大青年》創刊。
8 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12 舉行第一屆全校越野賽跑。
1971 8 成立土木工程學系。
1972 6 復校後第一屆大學部學生畢業。
1973 7/1 戴運軌院長奉准退休,李新民博士繼任院長。
1974 8 成立數學研究所。
10/31 桃園市2路公車開始營運中壢市與中央大學理學院之間。
1975 3 為紀念 國父逝世五十週年,『省府植樹節大會』於本校校園內植樹八千餘株 ,並於大門口圓環土地上栽植黃榕,編成『中央大學』四個字。
12 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
1976 8 成立化學工程研究所。
中正圖書館前之永久名譽校長先總統 蔣公銅像揭幕。
1977 8 成立物理與天文研究所、生產工程學系。
1978 校友會呈請教育部恢復本院『國立中央大學』校名。
8 成立大氣物理研究所。
1979 7/1 奉准恢復『國立中央大學』校名,李新民院長奉派為校長。舍有理、工、文三 個學院,共十個學系,七個研究所。
8 成立統計研究所。
9 生產工程學系改名為機械工程學系。
1980 8 成立電機工程學系,及中大復校後第一個博士班『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1981 第一屆『金筆獎』徵文比賽。
5/31 蔣經國總統蒞校巡視。
外國語文學系改稱為英美與文學系。
8 成立法國語文學系、土木工程研究所、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
1982 6 大禮堂完工啟用。
7/30 李新民校長任期屆滿,余傳韜博士接掌校政。
8 成立光電科學研究所、機械工程研究所。
1983 成立財團法人中大學術基金會。
8 成立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1984 7/1 成立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8 成立企業管理學系、化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1985 8 成立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8 成立資訊管理學系及產業經濟研究所、並成立管理學院,成為中大在台復校後 第四個學院。
1986 8 成立物理與天文研究所班。
1987 成立環境工程研究所、光電科學研究中心。
6 中大校園內出現地下刊物《怒濤》,學生積極爭取校園民主。
8 成立統計研究所博士班、光電科學研究所博士班、中國文學研究所。
1988 5 第十九屆大專運動會中央大學舉行。
8 成立哲學研究所。
8 理學院『物理與地球科學系』正式招生,將理學院原有之物理、地球物理、大 氣物理三系整合,實施一、二年及不分系,是近代國內大學教育上的一項實 驗。
11/29 訓導處為增加全校師生溝通的管道,發行《訓導通訊》。
1989 3/25 『意見牆』和『言論廣場』正式實施,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皆可界此表達不同 意見。
8 成立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及財務管理研究所。
12/22 七十八學年度第二次校務會議提案增列講師、助教、職工、學生代表出席校務 會議,通過可列席。
1990 由電算中心完成全校性校園辦公、研究、教學區樓內乙太網路建設。
本校成為教育部『台灣學術網路』桃園地區域網路中心。
3 中大學生參與全國大中學生為抗議國民大會擴權自利,在中正紀念堂舉行靜坐 抗議活動,全校237位教師亦聯名簽署致函李登輝總統。
6 余傳韜校長請辭獲准,劉兆漢博士接掌校政。
8 理學院停止物理及地球科學系之科技整合實驗,地球物理學系更名為地球科學 系,大氣物理學系更名為大氣科學系。
8 成立環境工程研究所、經濟學系,並增設太空科學研究所。
8 訓育委員會修正有關學生社團刊物審稿制度,將『先審後刊』改為『先刊後 審』。
12/04 全校班代會議通過『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臨時議會實施辦法』。
1991 1/8 全校同學投票選舉學生臨時議會議長、副議長、及議員。
成立軟體研究中心。
8 成立資訊管理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所及應用地質研究所。
10/23 學生臨時議會三讀通過『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章程』。
12/10 由大學部同學投票複決通過『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章程』,並於次日由校長公 佈實行。代表中大學生意見的『學生會』終於成立。
1992 5/12 中央大學第一屆學生會選舉,共選出一位會長、兩位副會長與27位議員。
8 成立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班、資訊 工程學系、財務管理學系、天文研究所。
1993 1 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改名為環境研究中心。
5 訓導處開闢資訊網路,使全校師生能夠立即掌握訓導處業務動態。
8 成立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研究所、電機工程研究所、藝術學研究所、 歷史研究所。
10 由電算中心完成學生和教職員宿舍電腦網路。
1994 3/21 中正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啟用。
6 首座資源衛星接收站於本校完工,為目前全世界靈敏度最高的接收站;除 開起我國衛星遙測科技新紀元,也將成為亞洲區用途最多的資源衛星接收站。
8 成立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財務管理研究所博士班、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 班、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工業管理研究所、英美語 文研究所及資訊工程管理研究所改為資訊工程研究所。全校共設有四個學院, 十六個系,二十七個研究所。
1999 本校合作研發的「中華衛星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開啟太空科技研究航程。
2001 教育部列為國內重點培植的研究型大學。
2002 本校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共同組成「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聯盟」。

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遇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This platform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In case of copyright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at the first time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ated content immediately.

  • 上一篇:書教得再好也還是個講師 學生千篇文悼大學講師
  • 下一篇:六分之六的人生
  •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大名: (*缺省将显示IP)
    内容: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手机端首页 | PC端

    © by Edward Web World